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14-03-11浏览次数:1494

 

   一、学习方面问题:
   1.学习/考试焦虑: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对全国近3000名小学生调查,48.6%的学生对学习/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成人对学习的重视与紧张感,小学生内化为对自己的高要求从而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厌学、对学习感到很痛苦: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按说,成绩差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是理所当然,成绩好的学生不应产生厌学心理。其实不然,当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时,不管哪一类学生都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厌学的表现分为四个阶段: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自卑阶段。越早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效果越好。
    3.学业成绩不良:
    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佳。其成因:智商低于平均水平、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情绪问题、家庭环境不良、遭遇创伤性事件等。而成因中90%以上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智力或特殊性发育障碍造成的原因仅占5%左右。具体的因素需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来进行个性化辅导。
    二、 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1.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 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
小学高年级同学易出现该问题,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学生,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但是其思维发展仍不成熟,家长和老师会反对一些他的幼稚的观点和想法,所以二者容易产生矛盾。
    2.与同学关系紧张, 鲁莽好斗:
这类学生往往表现为攻击性强,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甚至在没有明显刺激因素的前提下表现出攻击行为,;同学会比较害怕、躲开这类学生,因此导致同学们都认为该学生不易相处,同伴关系紧张。
    3.过分胆怯、退缩, 缺乏知心朋友, 独来独往: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三、情绪方面问题:
    1.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其成因大多是在学习及生活中遭受太多挫折,从而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学业发展不良或者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易出现。
    2.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越发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3.嫉妒:
    在小学阶段,学业发展成为了儿童的主要任务,获得学业成就感是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每个同学在每个阶段都能在学业方面表现优秀,而这时发现周围的同学,尤其是原来成绩没自己好的同学比自己强,易表现出不悦、怨恨、愤怒甚至自残等带有破坏性的负面行为。(其他方面如相貌、人缘等也会引起)
    人际交往和情绪方面的障碍大多是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等消极情绪以及相互之间矛盾对立的程度高,过于强调成员的独立性,把一般性的活动如上学或工作,看作是成就性或竞争性的活动,并使用非常死板固定的家规或某种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忽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小学生及其未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
    四、其他方面的问题:
    1.打人、骂人、破坏公共财物:
    2.说谎、偷窃:
    以上两个问题常见处理是认为学生品行不良,道德缺陷,家长和老师会非常重视也会很严厉地批评,有些初犯的学生在被批评后能够改正不再犯,但是家长和老师也会碰到屡次犯错,屡次教育无效的学生,这时候这些学生往往被贴上了“盗窃犯”“坏人”的标签,一旦学生认可了这个标签,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时,便很难再改正,同时也影响到了他的人际交往,进而可能产生厌世情绪。
    3.过分依赖父母
   有些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困扰孩子一直围绕在身边,不懂自己解决问题,凡事依赖父母做决定。这反面的问题与家长过度保护、过分宠爱、越俎代庖包办孩子一切事物、强制式地要求孩子做事情、在早期不允许孩子发出自己的心声等方面都有关系,孩子一旦完全习惯了这种模式,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很难学会自己为自己做决定了。